亚洲飞蝗

发布日期:2020-03-16 09:42 浏览次数: 字体:[ ]
分享:

 亚洲飞蝗属直翅目斑翅蝗科,主要分布在新疆、青海、甘肃、内蒙古、东北等地区的草地上,其分布区海拔高度一般在200-500m,最高分布可达2500m。以成、若虫咬食叶片,咬断茎秆和幼芽。被害叶片成缺刻,严重时被吃光。

亚洲飞蝗(LocustaemigratoriamigratoriaL)属直翅目斑翅蝗科,主要分布在新疆、青海、甘肃、内蒙古、东北等地区的草地上,其分布区海拔高度一般在200-500m,最高分布可达2500m,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牧草为食,也喜食玉米、大麦、小麦等作物。

    物种信息 

  中文学名:亚洲飞蝗

  拉丁学名:LocustamigratoriaL.

  界:动物界

  门:节肢动物门

  亚门:有颚亚门

  纲:昆虫纲

  亚纲:有翅亚纲

  目:直翅目

  亚目:短角亚目

  科:蝗科

  种:亚洲飞蝗

  生殖方式:卵生

  为害特点:以成、若虫咬食叶片,咬断茎秆和幼芽。被害叶片成缺刻,严重时被吃光。

    形态特征 

  群居型成虫头部较宽,复眼较大。前胸背板略短,沟前区明显缩狭,沟后区较宽平。前胸背板中隆线较平直;前缘近圆形,后缘呈钝圆形。前翅较长,远超过腹部末端,后足胫节淡黄色,体呈黑褐色且较固定。前翅长:雄性43-55mm,雌性53-61mm。后足股节长:雄性21-26mm,雌性24-31mm。

  散居性成虫头部较狭,复眼较小。前胸背板稍长,沟前区不明显缩狭,沟后区略高,不呈鞍状,前胸背板中隆线呈弧状隆起,呈屋脊状;前胸背板前缘为锐角形向前突出,后缘呈直角形,前翅较短,略超过腹部尾端,后足股节常为淡红色。体色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,一般呈绿色或黄绿色、灰褐色等,前翅长:雄性为43-55mm,雌性为53-60mm稍长,后足股节长:雄性22-26mm,雌性27-31mm。

  中间型也称转变型,成虫头部缩狭不明显,复眼大小介于群居和散居之间,前胸背板沟前区缩狭不明显,沟后区较高,略呈鞍形,前翅超过腹部末端较多或略超过,后足股节略长于或几乎等于前翅长度的一半。

  蝗蝻雌雄两性皆为五龄。1龄:触角13-14节,体长7-10mm。群居型体色橙黄色,或黑褐色,无光泽,前胸背板背面具黑色纵纹,背板镶有狭波状的黄色边缘,中胸及后胸背板微凸。散居型体色常为绿色、黄绿色或淡褐色。2龄:触角15-17节,有时18-19节,体长10-14mm。群居型体色橙黄或黑褐色。前胸背板两条黑丝绒纹明显。散居型多呈绿色,黄绿或淡褐色,前胸背板无黑绒纵纹,翅芽较明显,顶端指向下方。3龄:触角22-23节,体长15-21mm,体色同前。翅芽明显指向下方。群居型翅芽呈黑色,散居型翅芽呈绿色或淡褐色。4龄:触角21-25节,体长24-26mm,前翅芽狭短,后翅芽三角形,皆向上翻折,后翅芽在外,且盖住前翅芽,翅芽端部皆指向后方,其长度可达腹部第三节。5龄:触角23-26节。体长,雄性25-36mm,雌性32-40mm,翅芽较前胸背板长或等长,翅芽长度可到达腹部第四、第五节。

  卵卵囊常呈长桶状,略弯曲,长50-75mm,含卵粒55-115粒,一般排成4排。卵囊上部及卵粒之间充满褐色或微红色的泡沫状物质,卵囊外壁质软,由褐玫瑰色的泡沫状物质组成,并常常附有土粒,卵粒黄褐色,长7-8mm。卵粒外壳有小突起,其间隔有细线相连。

    发生规律 

  一年发生一代,以卵在土中越冬。在新疆一般孵化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,蝻期发育30-35天,6月中旬羽化,8月为产卵盛期,成虫可活到9月份。飞蝗蝗蝻(群居型)在3龄后期开始由发生基地向四周渡河扩散,蝗蝻在水中扩散时,呈带状或团状,团的大小不等,其厚度可达50-60mm,扩散呈扇形,长达1-2公里,扩散时间很长,直到羽化,扩散结果使发生基地的虫口密度大量下降,而在新的扩散区密度则聚然增高,并异常集中。

  飞蝗的适生环境往往表现为地形较低洼,多数是洼地或湖沼,而影响飞蝗发生的气候、水文、土质、地形、植被等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,形成了各种蝗区,如新疆博斯腾蝗区,飞蝗发生猖獗的主要原因是:芦苇生长的高度及覆盖率,土壤的含盐量,即构成当年发生数量的多少。例如,芦苇是飞蝗的主要食物,也是其主要栖息和产卵的场所,但当芦苇生长高达2m以上且覆盖度很高时,则仅能作为飞蝗取食栖息的生境,而不能成为其适宜的产卵场所。如果产卵适宜地的湖滨滩地内泛水,成虫不能在此产卵而被迫产卵于湖滩外围或含盐量高(pH在8以上)的滩地。致使翌年孵化量很低,此外,虽有适宜的生境条件,如虫口基数甚低,也不能大量发生。

    防治方法 

  (1)农业防治。

  ①兴修水利,稳定湖河水位,大面积垦荒种植,减少蝗虫发生基地。

  ②植树造林,改善蝗区小气候,消灭飞蝗产卵繁殖场所。

  ③因地制宜种植飞蝗不食的作物,如甘薯、马铃薯、麻类等,断绝飞蝗的食物来源。

  ④养鸡灭蝗。草原养鸡灭蝗即能发展养鸡业,又保护了草原,是一举两得的事。

  (2)人工筑巢招引益鸟治蝗。

  在充分掌握天敌鸟生态学的基础上,在蝗区人工修筑鸟巢和乱石堆,创造其栖息产卵的场所,招引棕鸟栖息育雏,捕食蝗虫,控制蝗害效果十分明显。

  (3)机械防治。

  内蒙古草原站自行设计制造的3CXH-220型吸蝗虫机,工作效率1.3-1.7公顷/小时,在草层高度15-45cm的放牧地和打草地上吸捕率平均为86.7%,其防治效果与化学防治接近,防治成本仅为化学防治的一半,且不污染环境,对益虫杀伤力小。所捕蝗虫可作为优质蛋白饲料用于畜禽养殖业和饲料工业。此法适用于地表较平坦、蝗虫密度高的地区。

  (4)生物防治。

  利用微孢子虫灭蝗治草原蝗虫,是当今世界上防治草原蝗虫最先进的生物防治技术。草原蝗虫微孢子虫(NosemaLocustae)是丝孢纲(Cnidosporidra)的一种原生动物。对昆虫有致病性能的微孢子虫有200多种,草原蝗虫微孢子虫是其中之一。目前,我国应用微孢子虫灭蝗尚处于研究阶段。注意防止施后雨淋,否则会降低效力。

  (5)药剂防治。

  ①喷雾。50%西维因可湿性粉剂300-500倍液。

  ②地面超低容量喷雾。常用药剂有:50%马拉松乳油,40%乐果乳油,5%稻丰散乳油,80%敌敌畏乳油+二线油(1:1)等。几种药剂的每公顷有效用量为:乐果300-450g,稻丰散300-450g,敌敌畏450-640g,马拉松450-695g。

  ③飞机超低容量喷雾。可供选用制剂有:6.7%-10%敌敌畏+13%-20%马拉松+二线油,20%-30%马拉松+二线油,20%稻丰散+二线油。各种制剂的喷洒量每公顷1.5-2.2kg。

  常用药剂西维因、马拉松、乐果、稻丰散、敌敌畏来源:中国兴农网


信息来源:市农业农村局